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
登錄在大眾旅游時代,旅游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,這種必需品屬性賦予了它一定的公益性。政府提供旅游服務不僅更為可靠,還能確保價格親民,這已成為當前的一大趨勢。
然而,景區免門票并不意味著游客的消費負擔真正減輕。一些景區通過變相收費,如將游客中心設置在遠離景點的位置,迫使游客支付高昂的景區交通車費用,這種做法無疑增加了游客的經濟壓力。
當清明節景區被年輕人“刷屏”,我們該如何定義“優質客群”?
清明假期,景區里隨處可見年輕人的身影:大學生們背著相機穿梭在古鎮街巷,年輕家庭帶著孩子體驗春耕習俗,社交平臺上“清明周邊游攻略”的話題閱讀量破億。數據顯示,2024年清明節某OTA平臺大學生客群占比達45%,成為絕對主力。
但當我們聚焦“得年輕人者得天下”的行業共識時,一組對比數據值得深思:云南某古鎮景區同步發現,老年游客人均消費比年輕游客高出23%,他們在非遺手作體驗、文化導覽服務上的復購率達60%。這提醒我們:年輕人是旅游市場的“活力引擎”,但絕非唯一的“增長密碼”。
年輕人為何成為清明節旅游的“天然主角”?
1、“時間紅利”與“體驗剛需”的雙重驅動
大學生與年輕職場人擁有清明節“短假+周邊游”的完美適配性:3天假期不足以長途跋涉,卻足夠用一場“Citywalk”解鎖新鮮體驗。某景區運營數據顯示,年輕游客更愿為“社交貨幣型項目”買單——如古風攝影、劇本殺式導覽、露營音樂節,這類項目的二次傳播率達78%,成為景區低成本獲客的核心抓手。
2、消費理性化下的“高性價比選擇”
在旅游總需求下滑的背景下,年輕人展現出更強的價格敏感度。某OTA數據顯示,2024年清明香格里拉旅游GMV同比下降6%,但人均消費中交通與門票占比從40%降至32%,餐飲、文創等“輕資產消費”占比提升。這意味著:年輕人更傾向用有限預算換取高頻次、輕量化的體驗,而非“重金打卡”。
年長者的“沉默消費力”:被低估的旅游“價值金礦”
1、馬斯洛理論的“年齡變形記”:從“物質擴張”到“精神補償”
傳統認知認為“老年人需求減弱”,但某旅行社“重游青春”老年團的火爆打破了這一偏見:65歲以上游客愿為“故地重游+深度文化體驗”支付溢價,如延安紅色旅游線路中,老年游客占比達55%,他們更看重講解員的歷史專業度而非娛樂性。心理學角度解釋:年輕人在“探索世界”,年長者在“對話自己”,后者的精神需求層次更高,消費黏性更強。
2、“銀發經濟”的隱性優勢:從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的質變
數據顯示,老年游客出游頻次雖低(年均1.2次 vs 年輕人3.5次),但具備三大核心優勢:
決策穩定性:一旦認可某景區服務(如無障礙通道、慢節奏行程),復購率達40%,是年輕客群的2倍;
口碑傳播力:通過社區廣場舞隊、老年大學等圈層,一次優質體驗可觸達超20人,遠超年輕人的社交媒體裂變效率。
景區“代際割裂”困境:當“網紅打卡”遇上“慢游細品”
產品設計的“年齡錯位”有多致命?某山地景區曾因過度開發玻璃棧道、叢林飛躍等項目,導致老年游客占比從15%暴跌至3%。而反觀蘇州園林景區,同步推出“年輕人夜游燈會”與“老年人晨練導覽”,客群滿意度提升28%。這印證:單一化產品正在趕走“非目標客群”,而年齡分層的體驗設計才是破局關鍵。
服務細節的“適老化缺失”正在失去潛在客群。當年輕人抱怨“景區交通太貴”時,老年人可能被“3公里步行到景點”直接勸退。廣東某古鎮的改進案例值得借鑒:設置“銀發接駁車”(10元/天無限次)、推出“代際共游手冊”(標注適合祖孫互動的5個打卡點),使家庭客群消費額提升40%。真正的消費友好,是讓每個年齡層都能找到“舒適區”。04
破局之道:從“爭奪年輕人”到“經營全生命周期”
1、產品策略:打造“年齡共生”的體驗生態
針對年輕客群,制造“可分享的驚喜”。重慶洪崖洞的“漢服穿越劇本殺”、西安城墻的“夜跑打卡賽”,都是將“體驗”轉化為“社交資產”的典范,滿足其“探索自我”的核心需求。
針對年長客群,需要構建“有溫度的回憶”。故宮“銀發講解員”項目邀請退休教師深度解讀文物,杭州西湖的“老年攝影團”提供專業器材租賃,讓旅游成為“自我實現”的延伸。
針對家庭客群,應設計“代際連接器”。 成都青城山的“祖孫非遺工坊”(爺爺教剪紙、孫子學活字印刷),既解決了年輕人“帶娃去哪”的痛點,又滿足了老年人“傳幫帶”的情感需求。
2、運營邏輯:從“流量收割”到“價值深耕”
價格分層而非割裂:桂林陽朔景區推出“年輕人早鳥票+老年人午間特惠”,避免“一刀切”定價導致的客群流失;
數據穿透年齡標簽:通過用戶行為分析,識別“年輕背包客”與“老年自由行”的真實需求——前者需要青旅拼團,后者需要私家包車;
社會協同破圈:云南麗江與老年大學合作開發“非遺研學課程”,讓年長者成為文化傳播的“活名片”,反向吸引年輕客群關注傳統價值。
真正的“得天下”,是讓每個年齡層都“想再來”。清明節的客群現象,本質是旅游市場代際需求分化的縮影。年輕人用“流量”為景區注入活力,年長者用“質量”為景區沉淀價值,二者從來不是對立關系,而是旅游生態的“一體兩面”。
當景區放下“非此即彼”的執念,轉而打造“全齡友好”的體驗場景,讓年輕人在刺激中尖叫,讓年長者在慢游中回味,讓家庭客群在互動中歡笑。才能真正實現“流水不爭先,爭的是滔滔不絕”的長效增長。畢竟,旅游的終極魅力,在于容納每個生命階段對世界的獨特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