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(chuàng)建賬號
登錄鄧小平故里,位于四川省廣安市協(xié)興鎮(zhèn)的牌坊村,距廣安市區(qū)7公里,是國家AAAAA級旅游區(qū)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全國紅色旅游經(jīng)典景區(qū)、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革命傳統(tǒng)教育基地、國家一級園林。
鄧小平故居
1904年8月22日,鄧小平同志在這里誕生,并度過了他難忘的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時光。
鄧小平故居是一座古樸典雅、具有濃郁川東風情的農(nóng)家三合院,當?shù)厝擞H切稱之為“鄧家老院子”。
故居坐東朝西,由東、南、北三組單層建筑組成,整個院子占地833.4平方米,共17間房屋,懸山式木結(jié)構(gòu)小青瓦屋面,穿斗式承重體系,其工藝精湛,風格獨特,是典型的川東民居建筑。
這座古樸典雅的鄧家老院子是由鄧小平祖上三代人陸續(xù)建造而成的。
位于北面的北廂房是最早修建的,由鄧小平曾祖父修建于清同治年間,迄今已有140多年歷史了。北廂房共6間,有鄧家的農(nóng)具屋、織布室、橫堂屋、飯廳、小平姐妹們的住房和鄧小平童年、少年時代住過的房間。
在鄧小平曾經(jīng)生活、學習過的房間里,保存著他兒時睡過的木床和學習用的書桌、油燈、筆硯等物品。
故居正房共5間,是由鄧小平的祖父修建的。正房中有正堂屋和小平祖母戴氏、父母鄧紹昌、淡氏的住房,弟鄧墾、鄧先治的房間和鄧家手工作坊。
正堂屋是鄧家供神祭祖,接待貴客和議事的地方,正壁上貼有“天地君親師位”牌位,書有一幅聯(lián)語,上聯(lián)是“忠孝傳家久”,下聯(lián)為“詩書繼世長”,橫批是“祖德流芳”。室內(nèi)存有八椅四靠,整個正堂屋顯得簡單而協(xié)調(diào)。
故居南廂房是鄧小平的父親鄧紹昌在小平同志離開家鄉(xiāng)后修建的。南廂房有小平父親和繼母的住房、客房和過廳。
鄧小平的繼母夏伯根是嘉陵江船工的女兒。新中國成立后,她把家里的田地房產(chǎn)交給農(nóng)會,帶著女兒到了重慶,一直跟著小平生活,精心操持家務,是鄧家的大功臣。
牌坊村
牌坊村鄧氏是廣安的名門望族,其家族歷史源遠流長。據(jù)牌坊村《鄧氏分譜》記載:“鄧家原籍江西吉安府盧陵縣,明洪武十三年(公元1380年),一世祖鄧鶴軒作為兵部元外郎入蜀,定居廣安。”
牌坊鄧氏家族繁盛,后代子孫開枝散葉,經(jīng)歷了明清兩朝600余年歷史,鄧小平是第19代子孫。從《鄧氏分譜》的記載來看,鄧家族史輝煌,曾為官,曾有儒,名賢輩出,豪杰滿門,鄧小平是他們中最為杰出的一個。
隨著鄧小平政治生涯的“三落三起”,牌坊村曾三易村名,小平故居也歷經(jīng)滄桑。
1951年鄧小平全家離開廣安遷往重慶以后,按照小平同志意見,老家的房屋全部交由當?shù)卣纸o了鄉(xiāng)親們居住。它曾作過公共食堂、文化站、幼兒園、保管室,正是這樣才使故居在“文革”那動蕩的歲月里完好地保存了下來。
1980年,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·艾黎在首訪小平故居后,曾高度贊頌這里是“東方地平線”。
1998年2月19日,鄧小平逝世一周年之際,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“鄧小平同志故居”匾名。
如今建造的牌坊新村總占地340畝,建筑風格體現(xiàn)了傳統(tǒng)川東民居特色,為粉墻黛瓦別墅式造型,分居住區(qū)和公共區(qū)兩大區(qū)域,是集觀光、會議、餐飲、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現(xiàn)代農(nóng)業(yè)生態(tài)園,也是參觀鄧小平故里景區(qū)后游客用餐和住宿的首選地,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故里“后花園”。
神龍山巴人石頭城
史稱“蛇龍山巴人石頭城”,位于廣安市城南郊,充分體現(xiàn)了廣安、川東渝北的歷巴人石頭城史,展現(xiàn)了巴人文化與宗教珠聯(lián)璧合,屬于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。神龍山由東向西,昂首北望,乍隱乍現(xiàn),三落三起蓄勢騰飛。
廣安史稱賨城,是巴人板凳蔓的棲息地。地處城南“化龍鄉(xiāng)”“蛇龍村”賨城的至高點神龍山,史稱“蛇龍山”,屬大巴山余脈、巴人板凳蔓崇尚蛇圖騰、所以巴山即是蛇山。
蛇龍山就是巴人的神山,巴民族世代崇尚自然,信仰天地、并尊天重地、順從天意。有民謠“萬物天生于天意、萬事人為自人意、順應天意隨人意、符合人意圓己意”,從古至今世代流傳。
神龍山巴人石頭城占地200余頃,高81米,為城區(qū)最高點,距市中心僅1.5公里。因其山勢突兀險要,蜿蜒欲飛呈騰龍之狀而得名,曾為古巴國要塞。
神龍山為古巴國通往秦蜀之間的要徑,東指荊楚,南衛(wèi)虎都,西連蜀漢,北望三秦,是巴國重要的門戶之一。
華鎣山
華鎣山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(qū)、國家森林公園、國家地質(zhì)公園、全國紅色旅游經(jīng)典景區(qū)、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四川十大消夏避暑勝地。華鎣山有著絢麗的自然風光,其景點可集中概括為:
“兩林”即石林和杉林;“兩海”即云海和竹海;“兩美景”指積雪和日出。每個景點都別具一格,各具特色。
華鎣山有一仙鶴洞,位于華鎣市溪口鎮(zhèn)六池堡,海拔690米,形成于二千萬年前,總長約10公里。 據(jù)傳,仙鶴洞的“仙鶴”,是武漢黃鶴樓的黃鶴飛臨至此,見此處風光秀麗,洞景壯觀,就在該洞長久地住了下來,故名仙鶴洞。
仙鶴洞風景區(qū)是全國八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寶鼎山腳,占地10000余畝,集山高,巖危、水急、峽險、林深、洞奇于一體屬省級森林自然保護區(qū)。
寶鼎山橫亙巴渝大地的華鎣山中段,以其悠久的佛教文化聞名天下,有“八大佛教圣地”之稱,同時也是四川兩大佛教圣地之一,享有“西朝峨眉,東朝寶鼎”的歷史地位,有“一腳踏四縣”之說(華鎣、鄰水、渝北、合川)。
從唐朝開始,這里先后興建了東林寺、光明寺、黃龍寺、南宗堂、觀音寺等百余座寺廟。寶鼎山恰似一座紀念碑,不僅歷經(jīng)了川渝兩地的每一個重大歷史時刻,還見證了川渝兩地共同傳承與打造的朝山文化的衰與興,承載了川渝民眾千百年來難以割舍的佛教文化情結(jié)。